拉丁学名:cucumismaximaduch 别称:印度南瓜、北瓜,玉瓜,大洋瓜,东南瓜 科属:葫芦科,南瓜属 笋瓜是一种还未成熟的西葫芦,在它还来不及长成英国人喜爱的巨形蔬菜前就采摘下来。整个夏天都可以买到,不需去皮,只要简单地去头去尾再切片就能生吃,或蒸熟、烤熟食用,还可切成薄片沾面糊油炸,或加在汤中、煨菜和拉塔 图雅(rataouille)里。笋瓜和西葫芦一样,花朵也可以沾面糊油炸来吃。 物种起源 品种分类 白皮笋瓜 形态特性 笋瓜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茎近圆形。叶软有毛,圆形或心脏形,缺裂极浅或无,无白色斑点。花冠裂片柔软,向外下垂, 萼片狭长,花蕾开放先端臧截形。果梗短,圆筒形,基部不膨大。果实表面平滑,成熟果实无香气,含糖量较少。种皮边缘色泽与中部同,种脐歪斜,种子较大。 生境分布 国外分布:印度。 功能用途 贮藏方法 (一)采收要求 (二)贮藏特性和贮运方法 通常用箩筐包装,也有用纸箱包装。小金瓜用纸包之后头尾间插装入纸箱,注意别让坚硬的瓜柄刺坏瓜身。一般都用常温贮运,保鲜期两三个月。如果用低温贮运,在10-15℃下可以保鲜5-6个月。注意,低于5℃将受冷害。 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肥水管理 疫病是瓜类生产上一种很重要的病害,中国各地菜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轻则15-30%,严重的达40-50%,甚至毁种。不同瓜种或同种瓜不同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黄瓜、节瓜、冬瓜较感病, 丝瓜次之,南瓜、苦瓜、葫芦等较抗病。 笋瓜疫病可在瓜类生长全期发生。以黄瓜为例,幼苗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苗期染病,可使茎基部及生长点出现似热水烫伤的暗绿色不定形病斑,病部很快呈暗黑 褐色变软,并逐渐缢缩,使幼苗死亡;成株期以茎基、嫩茎节部和心部染病较常见,也产生暗绿至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病部变软缢缩,病斑以上的藤蔓或生长点逐渐萎蔫枯死,叶片染病多在叶缘处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叶柄发病可使叶片凋萎;瓜果多在蒂部先发病,产生暗黑褐色湿润状凹陷病斑,若几个病斑相连可使瓜变软腐烂,天气潮湿时各染病部位可长出白色的稀疏霉层和菌丝。 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越冬菌源通过灌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也可以带菌,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菌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风雨溅散或沟水传播。在有水滴、高湿度和较高温度下,孢子囊萌发可频频再侵染。 防治疫病宜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控病和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及时喷药的综合防治措施。⑴轮作。避免瓜类连作或邻作,老菜区与水稻轮作1年以上可以减少土壤和沟水中的菌源。⑵深沟高畦种植。种植前清除病残体,翻晒土壤,施足有机肥,畦高30-35厘米以上,整平畦面,保证排水畅顺。⑶加强田间管理。发现早期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撒施少量 石灰,防止菌源扩散。 疫病在条件适宜时在田间传播速度较快,发病初期应立即喷药控病。多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在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都有效,但对卵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无效。瓜类疫病的病原是甜瓜疫霉,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因此用多菌灵防治没有效果。目前登记用于黄瓜等瓜类疫病防治的药剂主要有普力克(722克/升霜霉威水剂)、金雷(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等,另外还可以选用宝丽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和乙膦铝、杀毒矾、瑞毒霉锰锌等药剂,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注意交替用药。 来源:http://www.uchis.com/shucai/9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