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塔布拉龙是一种白垩纪早期的鸟脚龙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莫他布拉镇的岩层中所被发现。木他龙和禽龙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龙,并可用后肢支撑站立。像禽龙一样,木他龙中间的三个指头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状,拇指上则有明显的爪。它还有一个加大的、中空的会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来发出声音及求偶炫耀。

穆塔布拉龙
骨骼模拟图
恐龙名称: 穆塔布拉龙(大陆)木他龙/马塔扒拉龙(港台)
拉丁文名: muttaburrasaurus
恐龙体长: 长7米
恐龙体重: 4吨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前期
生存地点: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莫他布拉镇
辨认要决: 有一个加大的、中空的会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来发出声音及求偶炫耀 。
恐龙种类: 鸟臀目·鸟脚类

穆塔布拉龙来历
穆塔布拉龙是一种白垩纪早期的鸟脚龙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莫他布拉镇的岩层中所被发现。穆塔布拉龙和禽龙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龙,并可用后肢支撑站立。像禽龙一样,木他龙中间的三个指头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状,拇指上则有明显的爪。他还有一个加大的、中空的会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来发出声音及求偶炫耀。

穆塔布拉龙简介
这种大型的草食性恐龙以其发现地澳洲昆士兰的木他布拉(muttaburra)而命名。穆塔布拉龙遗骸十分有限,只有一部份的头盖骨被寻获,不过这已能证明穆塔布拉龙是禽龙的亲戚。高挺的鼻子是木他龙最大的特徵,这项发现曾经引起对另一相关恐龙族群「鸭嘴龙」类似鼻子结构的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鸭嘴龙鼻子的结构是用于发声和/或吸引异性,因此片中穆塔布拉龙的鼻子亦具有类似的功能。
由于已有许多关于草食恐龙群体活动的证据,因此我们也以群体活动作为穆塔布拉龙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昆士兰北边80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化石,但还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穆塔布拉龙曾经北至发现雷利诺龙和酷拉龙的极地森林。然而,还是有一些理由证明它们曾经到过那儿。对像这样的素食动物而言,为了在春天时能在森林里觅食到大量食物,这样的长途旅行是值得的。在这样暗无天日的长冬里,森林里植物靠着脱落叶子或停止生长来度过寒冬。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春天的阳光都会使森林里的植物绽放生命的气息。虽然冬天来临时由於食物再度匮乏,穆塔布拉龙不见得会在此处待的太久,但由于此处茂盛的森林,因此这里对草食恐龙来说依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觅食地。
穆塔布拉龙的身上也许有寄生虫存在,因为在加拿大的琥珀里曾经发现噬咬的昆虫。所以我们确定当时此种昆虫的确存在。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确定它们的确以恐龙为食,因为从这些昆虫触角上的触毛数量就可知道它们掠食的动物有多大了。这听起来虽然有些令人难以相信,但确有一定的理由:昆虫的触角可侦测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co2)。寄生在小型动物身上的噬咬昆虫因为能侦测的二氧化碳非常少,因此触角上的触毛便非常多。但有些在琥珀里发现的昆虫触角上的触毛非常少,这意味着他们寄生在如恐龙一般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大型动物身上

穆塔布拉龙是一种白垩纪早期的鸟脚龙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莫他布拉镇的岩层中所被发现。木他龙和禽龙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龙,并可用后肢支撑站立。像禽龙一样,木他龙中间的三个指头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状,拇指上则有明显的爪。它还有一个加大的、中空的会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来发出声音及求偶炫耀。
说起澳洲最重要的恐龙品种就必定要数到木他龙了, 它和在北美洲称霸的禽龙是两种很相似的恐龙。木他龙属于鸟臀目中的禽龙类, 和鸭嘴龙也是相近的种类。 而它正是由澳洲内陆的牧场主人德兰顿于四十多年前发现的。
澳洲内陆的兰顿牧场主人德兰顿在这里已经耕作了四十年, 他的一万亩农地分布在平原和矮树丛中。他的农地位于昆士兰中心地区的木他巴拉镇附近。每天他都会纵横自己的农地检查牲畜的。不过, 1963年的一日, 他照常工作, 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当他准备走到下面, 将走散的牛赶回河边, 在布满石头的岩石表面上骑着马, 当他向后望的时候, 他留意到石里面有些东西——而且是不寻常的东西。他最初以为是死掉的牛的骨头, 但在近距离观察之后, 他有新的想法。无论是什么动物, 这个应该脊椎的一部分。当然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 但骨的形状很一致, 也很巨型。估计是类似公牛动物的骨, 他拿了几块放进了挂袋带回家, 然后送到博物馆鉴定。布里斯本的昆士兰博物馆随即宣布德兰顿不仅找到了几乎完整的恐龙骸骨, 并且是新的品种。想到找到了澳洲甚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 想到以他家乡木他巴拉镇及他自己名字。于是, 兰顿把这种新品种命名为"木他龙兰当尼", 他感到非常荣幸和兴奋。木他龙是吃植物的, 拇指止有匕首般的尖物以作自卫, 它用四只脚来行走, 不过亦可以后脚站立以吃生长得比较高的树叶。生长在下巴的牙齿, 有削断植物的特殊功用。它的头颅骨上有空位, 表示它们有沟通的能力。他们的声音相信是非常低沉的。我们凭着这些发现, 考古学家就可以重新建立木他龙生存时期的澳洲。
一亿二千万年前, 远处的低沉声破坏了早晨的宁静。一群木他龙正慢慢地移动, 寻找沿途的食物。中空的部位加强叫声, 警告整个恐龙群体任何贴近的危险。木他龙的食量非常惊人, 它们的体重有4.5公吨, 每天要进食500公斤的食物。在一亿多年之前, 澳洲比现时更加接近南极, 气候也寒冷得多, 冬天的时候一整群木他龙要适应和生存, 的确需要奇迹。以往的澳洲就比较像今天的南极圈外围; 冬天的时候整天没有太阳, 大地一片黑暗。大部分的植物不是掉光了树叶, 就是进入冬眠状态。木他龙在极少甚至没有食物的情况之下, 如何能够在极地生存? 仍然是奥秘。不过, 在四千五百公里以外的一个发现, 显示另外一种跟木他龙相似的中型草食恐龙——鸭嘴龙曾在今天的南极洲生活, 而且其适应严寒的理论也适用于类似的木他龙。在今天设于南极半岛西摩岛研究站可见这里气候非常恶劣, 这类的平均气温只有零下三十度, 不过可以突然下降至零下九十度。风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左右。
1998年阿根廷和美国的考古队到这里, 发现在一亿二千万年前, 这里没有冰雪, 由针叶树林蕨类植物的森林所覆盖。地面有厚厚的苔藓和植物。如今, 一万呎的冰雪吞没了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森林。考古队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 一颗完全属于鸭嘴龙的牙齿。众所周知, 鸭嘴龙是白垩纪时期北美洲最常见的草食恐龙。 这个发现意味着鸭嘴龙迁徙数千公里至南方, 当南极变得非常寒冷, 它们向唯一的可以生存的地方, 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前进。不过, 它们将会面对一大难关——分隔南极洲和南美洲有300公里阔的海洋。不过, 专家认为海洋并不一定是障碍, 既然没有旱地, 就必定有靠近的陆地。让动物经由一连串的岛或岛弧。从一个岛屿游泳往另一个岛屿, 最终抵达南美洲大陆。现在, 不少专家相信木他龙也是透过相同的方法, 定期地迁徙, 避开澳洲和南极永无止尽的黑暗寒夜。
来源:http://www.uchis.com/konglong/2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