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齿围啮 -基本资料野生驯化:野生 十六齿围啮 -识别特征![]() 雌蛛体长6.00~7.10毫米。背甲暗红褐色,中窝纵向,赤褐色细缝状;放射纹为黑褐色。螯肢呈黄褐色;颚叶黄褐色;下唇棕褐色。胸板黄褐色,被有褐色云斑;步足红褐色,第Ⅲ、Ⅳ步足后跗节有清理梳。腹部暗褐色。纺器暗红褐色。外雌器前缘宽,呈“m”状,前纳精囊管侧面有直的延伸部。雄蛛体长6.30。 雄(酒精浸存) 头黄色,头顶具褐斑;后唇基黄色,具细的褐纹,前唇基、上唇黄色;单眼区、复眼黑色;下颚须、触角黄褐色。胸部黄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黄褐色;足黄色,前中足胫、跗节黑褐色;翅污黄色,脉褐色,无淡区。腹部黄色,具由稀疏褐色斑点组成的每节后缘的横带。 体长2.25毫米、达翅端3.00毫米。触角长2.23毫米,鞭节1~3节分别长为0.32毫米、0.29毫米及0.26毫米;下颚须端节长为宽的5倍;复眼大、肾形。后足跗节分别长0.26毫米及0.11毫米,基跗节毛栉15个。前翅长2.33毫米、宽1.02毫米,长为宽的2.33倍;翅痣宽大,后角圆。后翅长1.92毫米、宽0.75毫米,长为宽的2.56倍。第9背板后缘具16齿;肛上板宽阔;肛侧板毛点约32个。阳茎环端半稍宽于基部,阳茎球中叶前突略短于后突,侧叶单齿,外阳基侧突细长;下生殖板骨化后缘两侧突出,向两侧端扩大。[1] 十六齿围啮 -用途价值捕食性天敌 十六齿围啮 -开发利用野生未开发利用[2] 来源:http://www.uchis.com/kunchong/223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