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动植物 > 昆虫世界 > 大红瓢虫图片及大红瓢虫种类
昆虫世界

大红瓢虫图片及大红瓢虫种类

日期:2014-08-16    人气:3499   

大红瓢虫 -基本资料

大红瓢虫 中文名称: 大红瓢虫[1] 

属名称: Rodolia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吹绵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大红瓢虫 -形态特征

体长5.0一6.0毫米;体宽4.6-6.8毫米。虫体周缘近于圆形,鞘翅肩角部分最宽,呈半球形拱起,密披金黄色细毛。复眼黑色,头部、前胸背板、小盾片、鞘翅全为单一的鲜红色。腹面及足为黄红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的刻点细密而单一,鞘翅上的刻点在细刻点之间还有稀疏的粗刻点。复眼椭圆形,小盾片近于多边三角形。前胸腹板中部拱起,纵隆线伸达前缘。爪在中部分叉。

大红瓢虫 -生物学特性

大红瓢虫大红瓢虫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温14.2-31.4℃时,产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产在吹绵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体侧,一般每处产卵1-2粒,多则6粒,每天可产卵11-41粒。在重庆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温21.6-32.5℃时,卵的孵化率为1.8-40.8%,平均为95%。
     幼虫共四龄,多在吹绵蚧产卵雌成虫的体下或卵囊内或蜡质物中,这些场所既能稳妥隐藏,又可就近取食。蛹喜倒悬于阴凉的叶背面,在高温天气下,老熟幼虫多于枝叶荫蔽处化蛹,温度降低后,则在枝叶尖端向阳处化蛹。
    捕食量,成虫和幼虫的食料,高度专一化,非特殊情况不取食吹绵蚧以外的其它昆虫。每头成虫平均每小时可食卵2.1粒,食幼虫则为1.3头。每头3龄幼虫每小时食幼蚧1头,四龄幼虫食幼蚧5.6头。成虫和幼虫均有自相残食现象,在食料缺乏时,尤为常见,幼虫准备化蛹时被食尤多。
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大红瓢虫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要求最度较高,成虫交尾产卵最适温度为日平均温度26-20℃。平均气温在15℃以下,即停止产卵。在阴天无阳光直射的条件下,22-23℃即停止活动,但饥饿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气,也还取食。越冬后活动所需的温度较低,在阳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动。气温达35℃时一表现骚动,急行乱爬。高温时选择茂密林中栖息。由于它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在温带地区,活跃的时间较短,以四川柑桔产区而言,活跃期为5-9月,在这个期间,遇到酷热天气,也减少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隐蔽场所,往往难以存居。

大红瓢虫 -饲养繁殖

引移方法 

据四川经验,引移老熟幼虫是最易成功的。将四龄末期幼虫和蛹连同寄主植物的叶片或枝条剪下,放进盒内,任幼虫尾部附于盒壁或顶盖下,即可包装起运或邮寄,在路程一周左右的,可用此法。如1954年四川省自湖北宣都引移814头,经过1星期以上的旅程,存活率为99.6%,1955年由浙江黄岩航运两批大红瓢虫,存活率为97.6%及93.0%。

繁殖方法

野外自然繁殖是经济而有效的。在大红瓢虫活动期间,选择生长茂密、吹绵蚧严重的柑桔园,把成虫集中放到位置适中吹绵蚧最多的树上,放后注意防止蚂蚁的侵袭。虫口过多时人工帮助它转移,就能迅速收到效果。四川泸州市农场在1955年7月25日开始放瓢虫,到9月14日先后放成虫2995头,到9月底检查,瓢虫数估计已达198000头。在福州,1955年5月22日在300株5年生柑桔上放46头(其中成虫汉22头),至7月21日检查,己达5300头。收到瓢虫之后,要集中繁殖到一定数量,才能分发到各处防治吹绵蚧。在室内繁殖则要有充足吹绵蚧作为饲料。

释放时期和数量

释放大红瓢虫的时期,在其活动期内,是愈早愈好。放虫数量,随季节迟早而不同,放虫早的,每500株被害柑桔树,一般放200-500头成虫;放虫迟的,则应加大放虫量。   树叶稀少或经吹绵蚧为害较久、树势衰败的柑樯树,散放瓢虫的效果不大,解决的方法是提早放虫,加大放虫量,使其未到7月高温期已繁殖到应需虫口数量,同对还可在树枝上多挂阔叶杂草,人为造成郁蔽条件,以利于瓢虫的生存和繁殖。

保护越冬

大红瓢虫以成虫越冬,越冬期内需要补充营养,否则不利于长期潜伏。所以在越冬时,不仅要有避风寒的处所,同时要在潜所附近有充足的吹绵蚧,以便天气温暖时就近取食。一般在柑桔园内,不易有理想的越冬地方。根据湖北及四川经验,人工保护越冬是有必要的。湖北宜都在果园内掘一地窑,窑顶用覆盖物阻挡风雨,窑内温度可在7-10℃之间,相对湿度75-85%之间,瓢虫在地窖内由11月到次年2月仍存活81%。四川省曾试用地窖、铁纱笼、一般房屋的楼上及楼下四种场所,作为瓢虫越冬场所。由12月27日到次年3月19日,存活瓢虫数分别为47.5%、78%、83%及83%。在四川环境条件下,一般说来温度对大红瓢虫越冬关系不大,较重要的是湿度,高达85%是不相宜的。同时人工越冬,既要供充分新鲜食料,还要根据体色鲜暗,选留新羽化的第4代成虫,作为越冬主体。
       此外,越冬期间食料不足时,可喂下列混合饲料;鸡蛋黄1.5克,琼酯1.25克,白糖10克,蜜糖1-2克,瓢虫成虫喜食,可维持生命,但幼虫则不喜食。在解决人工保护越冬的基础上,移殖大红瓢虫于分布区北限的外缘,也能发挥其防治吹绵蚧的作用。长期的抗寒驯化,也有可能使大红瓢虫定居下来。
       又据四川宜宾的经验,在室内早春进行大红瓢虫的升温繁殖,也可取得安全越冬的良好成绩。方法是从11月起将在田间采集的越冬代大红瓢虫的成虫,放入温度25-26℃、湿度80-85%的温箱内,用成活的吹绵蚧饲养,到次年1月初,即开始产卵,再经10日左右即可出现初孵幼虫,1月23日可见蛹,2月3日即可出现第1代成虫。至5月24日第2代成虫进入产卵盛期。又如果迟至1月初才将室内变温情况下饲养的瓢虫改为定温饲养,把虫放入,将温度升至24-27℃,湿度保持75-80%的温箱里,则10天后,成虫即产卵,至1月29日即可见到初孵幼虫,2月21日可见到蛹,28日就可见到成虫。此后又取这批成虫继续饲养于同样温湿度条件之下,则完成1代约需58天,平均每头越冬代成虫可以得到其所繁殖的下一代成虫约66头,这可算是比较成功的人工饲养技术。
      采用大红瓢虫在越冬期升温饲养的方法,则在早春供应虫种的时间,就可以比在室内不升温饲养的要提前,从而可以增加较多的供应数量,用以解决早春种虫少和赶不上控制早春吹绵蚧大肆活动的矛盾局面。当7-8月锈壁虱的发生为害高峰出现时,必须进行化学防治,如果此时吹绵蚧由于早期放瓢虫而被控制下去了,则可因此而解除用药与保护瓢虫之间的矛盾。 来源:http://www.uchis.com/kunchong/232541/
上一篇]大隐翅虫 [下一篇]大红纹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