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真地鳖 - 基本信息中华真地鳖保护级别:未列入濒危等级:数据缺乏 可信度:3级可信度 野生驯化:野生 水生陆生:陆生 中华真地鳖 - 识别特征雌虫体近黑色,身体扁平,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0~35毫米,体宽25~30毫米。背面赤褐色至黑褐色,稍有灰蓝色光泽。头小,隐于前胸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黑褐色;复眼大,呈肾形。雄虫前翅具褐色网状斑纹,前足胫节具端刺8个,中刺1个,中刺位于胫节下缘。腹部9节,第一腹板被后胸背板所掩盖。前、中、后足的跗节都是5节。中华真地鳖 - 生态习性中华真地鳖 中华真地鳖喜欢在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稍偏碱性的松土中活动。它们有较强的避光性,习惯昼伏夜出,白天隐伏在潮湿的松土中,到黄昏时才出来活动、觅食、交配。地鳖虫无自卫能力,一旦发觉有响动和或亮光,便立即潜逃,假若逃之不及而被捕捉,便会立即装死。 中华真地鳖的生长发育很受温度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26~32℃,若超过38℃,就会使中华真地鳖难以安宁,若低于17℃,活动就会减少,生长缓慢,若低于7℃就会冬眠,一旦低于零下5℃就会冻死。[1] 中华真地鳖 - 利用价值中华真地鳖由于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蛋白纤维少、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繁殖指数高、适于工厂化生产、资源丰富等优点,如今已成为理想的亟待开发的新蛋白资源。由山东潍坊春源昆虫食品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共同完成的“中华真地鳖新食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鉴定。中华真地鳖(“土元”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一味传统的名贵中药,经北京市食品源研究所检测,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3.55%,脂肪含量16%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65.95%,丰富的钙、磷及维生素D对骨骼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2] 来源:http://www.uchis.com/kunchong/287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