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动植物 > 蔬菜大全 > 红菇图片及红菇种类
蔬菜大全

红菇图片及红菇种类

日期:2012-06-18    人气:31479   

红菇

红菇

红菇





  植物名称:红菇

  拉丁学名:Russula vinosa Lindblad 1901

  别名:正红菇、真红菇、大红菇、红椎菌、大红菌、大朱菇

  科属:红菇科

  型态特征: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5-12厘米,初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幼时粘,无光泽或绒状,中部色深红至暗(黑)红,边缘较淡呈深红色,盖缘常见细横纹。菌肉白色,厚,常被虫吃。味道及气味好。菌褶白色,老后变为乳黄色,近盖缘处可带红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间具横脉。菌柄长 3.5—5厘米,粗0.5—2厘米,白色,一侧或基部带浅珊瑚红色,圆柱形或向下渐细,中实或松软。孢子印白色或极淡的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状体近梭形,51—85×8—13微米。

  红菇种类有:正红菇 (Russula vinosa )、大红菇 (R.alutacea)、红菇 (R.lepida) 和 大朱菇 (R.rubra)等,其中以正红菇品味最佳,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福建永安是正红菇的著名产地之一。

  生态习性: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是一种和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食疗效用:味甘性温,有补虚养血、滋阴、清凉解毒的功效。

  产地:湖北、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辽宁、江苏、陕西等地。

  红菇属真菌植物门、弹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菌盖宽4—9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下凹,不粘,无光泽或绒状,中部有时被白粉,珊瑚红色或更鲜艳,可带苋菜红色,边缘有时为杏黄色,部分或全部褪至粉肉桂色或淡白色,边缘无条纹。菌肉白色,厚,常被虫吃。味道及气味好,但嚼后慢慢有点辛辣味或薄荷味。菌褶白色,老后变为乳黄色,近盖缘处可带红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间具横脉。菌柄长 3.5—5厘米,粗0.5—2厘米,白色,一侧或基部带浅珊瑚红色,圆柱形或向下渐细,中实或松软。孢子印浅乳黄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状体近梭形,51—85×8—13微米。 干燥后深苋菜红色、鲜或暗紫红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是一种和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多产于我国的辽宁、江苏、福建、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红菇人工栽培的技术要点
  目前红菇的人工栽培尚处在人工驯化栽培试验阶段,以下方法用于参考。

  栽培季节:红菇属于中温偏高型的菌类,野生红菇多发生于夏季。其菌丝生长20℃~25℃均适,出菇23℃~28℃均可,栽培季节为春接种,夏出菇。通常5月接种,菌丝培养45~50天,6月下旬至7月长菇,提前70天进行原种和栽培种制作。

  原料选择红菇属于草腐土生菌类,主要以分解粪、草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进行繁衍。野生红菇子实体多生于林中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上。基质均为腐烂秸秆、杂草、树叶及畜粪。红菇的栽培原料以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秆为宜,如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黄豆秸、玉米芯、玉米秆、高梁秆以及山上芦苇、斑茅、象草、节芒等野草均可利用。

  培养料配制红菇对养分要求较多,以配制合成培养料为宜。下面介绍几组配方,供选用。配方一:棉籽壳86%,麦麸8.5%,石灰2%,碳酸钙1%,过磷酸钙2%,尿素0.5%。配方二:黄豆秸48%,花生壳20%,棉籽壳19%,麦麸10%,过磷酸钙1%,碳酸钙2%,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一、二主要用于熟料袋栽。配方三:棉籽壳90%,麦麸6%,石灰1%,过磷酸钙1.5%,碳酸钙1%,尿素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四:芦苇50%,杂木屑16%,棉籽壳30%,石灰1.5%,过磷酸钙2%,硫酸镁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三、四适用于发酵料床栽。

  红菇栽培分熟料袋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栽培方式不同,培养料制作也有别:熟料栽培按照配方一或二,将培养料拌匀,含水量掌握在60%左右,然后装入17×33~35厘米聚丙烯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按常规要求)。发酵料床栽:按照配方三或四,将培养料混合拌匀,集中成堆发酵处理。料堆高0.8米,宽1米,长度视场地而定,堆料后盖膜保湿,发酵时间5~7天,料温达到65℃时开始翻堆,中间翻堆2~3次。

  接种培养栽培方式不同,接种培养方法有别。袋栽:待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红菇菌种接入袋内的培养基上,并做好棉塞封口。接种后移入23℃~25℃的室内发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骤增。发菌培养通常30天左右。待菌丝发满袋后,将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脱袋,采取卧式排放于事先经过消毒处理的棚内畦床上,并覆盖腐殖土3~5厘米。畦床四周用泥土封盖,让菌筒在畦床内继续发菌培养。床栽:将发酵料铺于畦床内,料厚15~18厘米,分3层播种,即畦面先铺一层科,播上菌种,继续铺一层料,播一层种,然后再盖一层料,形成3层料2层种。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10千克,菌种量占料量的10%,播种后整平料面,稍加压实。然后在畦床上方拱罩薄膜防雨。待菌丝吃料2/3时,覆土3~5厘米。但要注意通风,使畦床空气保持新鲜,以利菌丝发育。

  出菇管理当菌袋进入野外畦床排场后,在管理上应保持覆土的湿润。土壤含水量不低于20%,野外地栽靠土壤湿润,一般不必喷水,如气候干燥,土面发白时可喷水保湿,但不可渗入料中,以免菌丝霉烂。覆土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菇,此时温度掌握在23℃~26℃范围,并进行人为变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分化成菇蕾。菇棚内要“三分阳、七分阴”,子实体发育阶段每天上午揭膜通风,并结合喷水1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90%为适。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掌握在23℃~28℃范围。

  出菇期正值炎夏高温季节,野生红菇多生长密林之下,温度比空间低。为此人工栽培遇高温时,应采取喷水降低空间温度,畦沟蓄水调低地温,加厚棚顶遮盖物,抵制外界热源,人为创造适宜长菇环境。出菇阶段如果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挖掉受害部位,并撒上石灰粉,1~2天后再覆盖新土,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营养与使用
  红菇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其味较之任何菇类无法伦比的鲜甜可口;并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治疗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和补血、滋阴、清凉解毒及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和产妇出血过多等疾病,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经常食用,可使人皮肤细润,精力旺盛,益寿延年。明、清两朝,每逢中秋节前,当地官府必派人护送一批红菇到京都进贡,因而小北斗红菇驰名遐迩。

  红菇营养分析:
  1. 红菇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并含有其他食品中稀少的尼克酸,微量元素铁、锌、硒、锰等。

  2. 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 红菇所含的蛋白质,有25%左右是溶于水中的,有50%左右是可以被人消化吸收的,只有25%左右不能被人体吸收。

  4. 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5. 还可预防消化不良,儿童佝偻,能提高正常糖代谢和机体免疫之功能,有利于产妇哺乳汁减少、贫血、癌症等,是有特殊食疗价值的天然食品。

  红菇的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它的杆同其它菇不一样,不但不脆,而且质硬带有韧性。采摘时要用削菇的竹签或其他工具插入底层,才能把它撬起来。红菇一般群集而生,山中蛇虫常有毒涎染菇上,为免中毒,鲜菇煮食时应同时置以米粒,倘米粒呈蓝色,则菇有毒,弃之勿食。

  红菇的鉴别与储存
  红菇到现在为止还是无法人工栽培,所以是纯天然食品,但红菇品种很多,只有正宗红菇才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它品种的红菇只是普通的菜菇。因此只有吃正宗红菇才会得到补血功能。正宗红菇与其它红菇的区别是:正宗红菇盖上中央有凸起,盖子比较厚实,深红色,脚的内部也有不均的深红色,芳香,味道可口。大红菇和小红菇的区别:大红菇营养高,闽西有产;

  储存方法:请放置阴凉干爽处即可。

来源:http://www.uchis.com/shucai/9347/
上一篇]窝瓜 [下一篇]毛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