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叶须鱼 - 物种信息![]() 物种分类:鱼类→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 拉 丁 名:Ptychobarbus chungtienensis 国内分布:云南(中甸地区,即香格里拉地区) 是否药用动物:否 经济用途:成体一般在1公斤以下,但数量较多,为当地特产,适应高海拔寒冷气候。可适当进行驯养。 是否中国特有种:是 体 型:体长127-340mm。 繁 殖:本种有二态现象,在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雄性个体的臀鳍最后一枚分枝鳍条变硬,雌性个体无此变化。 中甸叶须鱼 - 物种起源叶须鱼属起源于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其祖先种逐步消亡,只有在中甸盆地,可能由于中更新世以后的各个冰期中,没有大面积的冰盖,受冰川和寒冷气候的影响较少,自然景观应与现在类似而较少变化,使中甸叶须鱼得以保存。根据目前的水系联通情况,将中甸叶须鱼分为4个种群,即那亚河—纳帕海种群、小中甸河—属都湖种群、碧塔海种群和格咱河种群,由于格咱河种群的形态特征与其他种群显著不同,将其定为中甸叶须鱼格咱亚种。中甸叶须鱼 - 种群分布中甸叶须鱼(Ptychobarbus chungtienensis)是云南碧塔海唯一的土著鱼类,叶须鱼属为特化等级裂腹鱼类,是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而逐渐进化而来的。中甸叶须鱼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的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小中甸河、那亚河等。 据生物学家考察,该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一部分水域中已经消失,仅存在于小中甸河和碧塔海水域,其中分布于碧塔海中的中甸叶须鱼种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一个种群。 中甸叶须鱼 - 形态特征体延长,近圆筒形或略侧扁,背、腹缘均隆起或腹缘近平直。吻端钝圆。口角须后伸达到眼中心的下方或稍后。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软弱,后缘光滑。身体背部及侧部被细鳞,整个胸腹面裸露无鳞。 腹鳍基外侧各有一明显的腋鳞,成体在肛门一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 (17-18枚) 。侧线完全,近直。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鳃耙粗钝,排列较稀疏。下咽齿尖,顶端钩曲,咀嚼面凹陷,似匙状。身体背侧蓝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或淡黄,背部及两侧密布黑色星状细斑。 中甸叶须鱼 - 生活习性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水温的环境,喜欢栖息于湖水的底层,很少到水的表层活动,是裂腹鱼亚科中较为特化的一个类群。中甸叶须鱼 - 生育繁殖本种有二态现象,在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雄性个体的臀鳍最后一枚分枝鳍条变硬,雌性个体无此变化。分布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碧塔海、纳帕海及小中甸。中甸叶须鱼 - 种群现状中甸叶须鱼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濒危物种。中甸叶须鱼仅在碧塔海中残存一定种群,其物种地位更加濒危。 科学家通过通过野外数据的收集fa线,人类活动对中甸叶须鱼的影响持续时间长,程度大,是威胁鱼类生存的最主要的因素。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因素累积,可能在20%以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种不利影响将会逐渐加强,一旦超过35%,中甸叶须鱼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1] 中甸叶须鱼 - 物种保护保护中甸叶须鱼有几点保护措施: 1、每年的7-9月为中甸叶须鱼的繁殖期,这段时间应该适当减少游船的运营,以免影响其繁殖行为。由于繁殖行为一般发生在入湖溪流中,所以繁殖期间应及时清理溪流中垃圾,保持流水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