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黄鳝、鱓鱼、罗鳝、蛇鱼、白鳝、血鳝、常鱼、长鱼 英文名: eel 拉丁名:Monopterus albus 科属 :合鳃鱼科、黄鳝属 产地分布: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分布很广国外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印度、日本、朝鲜,国内除西北、西南外,全国各地均有。
![]() 简介 鳝鱼俗称的黄鳝、鱓鱼、罗鳝、蛇鱼、白鳝、血鳝、常鱼、长鱼等,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是一种鱼,身体像蛇,但没有鳞,肤色有青、黄两种,大的有二、三尺长。生活在水边泥洞和石缝里,夏季出来,十一、十二月藏于洞中,是中国特产。鳝鱼味鲜柔美,并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与其他淡水鱼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如果烹调得当,食后可令人难以忘怀。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由于常吃鳝鱼的缘故。旧时把走江湖的人通称为卖大力丸的。其实,古医术《本经逢原》上,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形态特征 鱼体圆细长,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上下唇颇发达;上下颌骨和口盖骨均有细齿。口裂大,口裂后方伸达眼的后缘。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位于颌骨上方,不十分明显。眼间隔稍隆起。鼻孔 2 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左右鳃孔在头部腹面连成一“ V ”形裂缝,合鳃由此而来。鳃 3 对,鳃丝极短,呈退化状。第三、四鳃弓咽鳃骨上面有上咽齿;第五鳃弓仅一块骨片,上面有下咽齿,上下咽齿均呈细小的绒毛状。体润滑无鳞,侧线发达,稍向内凹。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成低皮褶与尾鳍相连,尾鳍小。体背部多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腹部灰白色,全身布有许多不规则黑色小斑点。 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
生活习性 鳝鱼栖息习性的最大特点,是在水底泥沙中钻洞穴居。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沟渠和湖泊等水域的底层泥土中,也有在堤岸的孔隙中穴居,但深水和流水的场所很少有鳝鱼生活。鳝鱼在钻洞时不是将泥土排出洞外,而是直接钻入,因此看洞穴大小便知鳝体大小。鳝鱼用头部钻泥土,动作非常敏捷,瞬间即可钻入泥中。鳝鱼洞穴的深度一般离地面30厘米左右。其长为鳝鱼体长的2.5~3.65倍.结构复杂,分洞口、前洞、中洞和后洞4部分。有时弯曲分叉。每个洞穴至少有两个出口,两口相距60~100厘米.其中一个出口在近水面处。作为进退通道.其他洞口为通气孔。因此在稻田捕捉鳝鱼时,常扰动和破坏其中一孔,而在另一孔“守口待鳝”,常可一举而获。 繁殖管理 鳝鱼的繁殖比较特殊,具有性递转现象。它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都为雌性,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雌雄同体阶段,即在同一鱼体的性腺中,同时存在着卵巢和精巢,但不具有繁殖能力,并逐步过渡到全部成为雄性。就整个黄鳝的种族来说,每年都有一批雌鳝出世,都有一批雌鳝产卵,此后雌鳝又全都变成雄鳝,雄鳝再与下一代雌鳝交配生殖,黄鳝就这样以独特的生殖特性,一代代地传宗接代下去。综合各地研究报道,在一般情况下,其性腺成熟年龄为一冬龄(过一个冬天),体长20厘米左右;2冬龄,体长30~40厘米的鳝鱼均为雌性;3冬龄,体长35~50厘米的鳝鱼,雌性约占60%,其余者已转为雄性;4冬龄,体长47~59厘米。雌鳝降至30%左右;5冬龄,体长50~70厘米,雌鳝降至12%;6冬龄,体长68~75厘米,已全部转化为雄鳝。 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 ,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富含胆固醇,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增加血管壁柔韧性。维持正常性功能,增加免疫力。富含磷,具有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功能主治 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痔瘘,臁疮。 来源:http://www.uchis.com/yu/2917/ |